发布时间:2025-05-16 点此:1169次
本报记者 孟庆伟 北京报导
4月26日,国家疾控局发布的告诉显现,当时我国新冠疫情继续坚持低水平波浪式盛行态势,但新冠病毒仍在变异,疫情仍存在必定的重复性。
对新冠病毒的知道,也跟着科学家的研讨和临床实践而不断深入。日前,我国科学家经过临床查询研讨发现,症状不见,但体内的病毒或许会在部分患者体内存在数月,且在淋巴瘤、白血病患者等免疫力低下的患者体内,病毒继续存在的危险或许更大。
中日友爱医院副院长、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常务副主任曹彬教授团队最新研讨成果标明,在轻症COVID-19恢复患者中,残留的SARS-CoV-2(新冠病毒)或许继续存在,并且病毒继续存在与长新冠症状明显相关。需求进一步研讨其机制,并确认改进长新冠症状的潜在靶点。
据悉,该研讨日前宣布在世界威望医学期刊《柳叶刀——感患病学》上,标题是《The persistence of SARS-CoV-2 in tissues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long COVID symptoms: a cross-sectional cohort study in China》。
据了解,新冠疫情产生以来,曹彬研讨团队一向致力于新冠相关的研讨,多篇重磅研讨成果刊登在世界威望期刊上。
越来越多的依据标明,COVID-19后症状(也被称为“长新冠症状”)或许影响人体多个器官和体系,但它们与病毒继续存在的相关尚不清楚。研讨也正是在这样的布景下进行的。
症状消失,病毒还会在体内存在
“伤风”后,人们会有不舒服的症状,比方发烧、鼻塞、流鼻涕、咽痛、咳嗽、打喷嚏、全身肌肉酸痛,乃至心慌、心悸等。当这些症状消失的时分,很多人就以为“伤风”好了。
新冠感染后,咱们对疾病是否恢复的判别也大致如此,那么症状消失,就代表新冠病毒彻底消失了吗?带着这个疑问,曹彬研讨团队在2022年12月奥密克戎席卷全国这波疫情后的一个月,开端了继续的查询研讨。
研讨目标是在疫情后一个月左右,因肺结节、胃癌、甲状腺结节、胆囊结石等疾病到中日友爱医院进行手术的患者,之前他们在此波疫情中均中招了奥密克戎新冠病毒,但症状不重,并且现已恢复。他们也相同都阅历了一周左右的发烧、“刀片嗓”、咳嗽等症状。
在取得每一位患者的了解、支撑和知情赞同后,研讨团队总共查询了225名轻症新冠恢复患者感染后约1、2、4个月的317份样本,包含血液样本、胃镜留取的胃黏膜样本,以及13种手术切除的安排样本,包含胃、肺、皮肤、肠道、血管、肾脏、乳腺、甲状腺、肝脏、脑、胰腺、胆囊和阑尾,使用高灵敏度的病毒核酸检测技能等多种方法对这些标本中的病毒核酸和蛋白进行了检测。
成果,研讨团队惊奇地发现:在感染后1、2、4个月,手术标本中的病毒RNA(核糖核酸)检出率分别为30%、27%和11%。病毒量从几个到几万个拷贝数不等。提示病毒虽然有被机体缓慢铲除的趋势,但在感染后数月,仍可在部分患者体内继续存在。此外,在43%的样本中可检测到病毒亚基因组RNA。提示这些残存的病毒仍然在进行仿制。一起,在免疫受损患者(如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血浆、粒细胞和单个核细胞中,也检测到了病毒RNA,而免疫正常患者血液中检测不到病毒RNA。提示免疫受损患者体内病毒继续存在的危险更大。
病毒数较高的患者更有或许呈现长新冠症状
根据上述研讨,研讨者以为,“伤风”症状消失,并不代表“伤风”就真的好了。那么,体内残存的微量病毒是否会对人体带来损害呢?
研讨者经过转录组测序对安排样本中的基因表达状况进行了剖析,成果发现:在病毒长时间存在的安排中,参加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防护的基因明显下调,与补体和凝血级联相关的基因表达失调,以及参加胆固醇代谢的基因表达失调,标明病毒继续存在会影响宿主细胞功用。
“现在现已很清楚了,当人体被病毒感染,在阅历发烧、‘刀片嗓’症状时,病毒现现已过呼吸道黏膜进入血液,并在体内广泛播散了。即便症状彻底消失,病毒还会继续在人体内存在,人体还在进行一场悄然无声的‘战役’,人体免疫体系在废寝忘食“负荷作业”,凝血和胆固醇代谢稳态不再……”研讨人员称。
据了解,免疫力正常的人病毒铲除得快,免疫力低下的人病毒铲除得慢。但研讨者以为,在上述研讨目标中,11%的人在感染后4个月还能检测到病毒,这个份额并不低。“咱们还发现,恢复患者中病毒RNA的检出与长新冠症状明显相关(OR=5.17,95% CI 2.64—10.13,p<0.0001),且病毒拷贝数较高的患者更有或许呈现长新冠症状。”
据了解,在感染后4个月,研讨人员还对查询目标进行了电话随访,评价SARS-CoV-2 RNA继续存在与长新冠症状之间的相关性。
成果显现,在完结电话问卷的213名患者中,有72人(34%)陈述至少1种长新冠症状,其间疲惫(21%,44/213)是最常见的症状。
必需要注重“伤风”的损害
曹彬研讨团队着重,“伤风”并不像人们幻想的那样,不到一周就好。“伤风”也不像人们曾经了解的那样能“自愈”,扛一扛就能好。相反,“伤风”对咱们机体的影响是继续的、严峻的。关于淋巴瘤、白血病这样免疫低下的患者,“伤风”对身体的影响更大,继续时刻更长。
因而,研讨者特别提示,对待“伤风”,咱们肯定不能漫不经心。一方面,咱们要想方法防备“伤风”,比方在盛行时节戴口罩,削减到人群集合的当地去,削减被呼吸道病毒感染的时机;关于有疫苗的病毒,如流感病毒、新冠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要及时接种疫苗,特别是免疫低下者。另一方面,“伤风”后,要在最短时刻确诊出是哪种病毒感染,由于抗病毒治疗的最佳时刻很窄,如:流感病毒感染应在48小时内用药;新冠病毒感染应在5天内用药。早用抗病毒药,能缩短病毒在体内存在的时刻,削减病毒对机体的影响。
“现在,是时分开端改动咱们关于‘伤风’的陈旧观念了。”研讨者说,“伤风”、呼吸道病毒感染,即便症状很轻,也并不是一过性的,对身体的影响也不是可有可无的。“伤风”,特别是重复产生的“伤风”,对健康的损害或许是长时间的,咱们有必要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峻性。
(修改:郝成 审阅:吴可仲 校正:颜京宁)
相关推荐